修真四万年_第117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77节 (第3/3页)

裹得像是一只粽子,永夜冰原如牛毛细针般的寒风还是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来,无时无刻不刺激着探险者的血肉、筋络和骨髓,绝大部分修真者不得不全天候开启灵能护盾或者御寒法宝来抵御,如此一来,对灵能和晶石的消耗就大幅提升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麻烦,就是大部分法宝在极限低温下,运转不灵,磨损率和晶石消耗量都增高,但使用效率却大大降低。

    零下五六十度的环境,法宝上凹凸不平的精美纹路中统统凝结了一层寒霜,飞剑战刀类法宝的强度更是大大降低,甚至还出现了乾坤戒运转不灵,无法提取和存储物品的要命麻烦。

    飞剑战刀之类的法宝,都可以硬塞到乾坤戒里来解决。

    但灵能飞舟上的浮空法阵、动力法阵、防御大阵和保暖大阵,却不得不暴露在寒冷的空气中。

    不但消耗的晶石提升了将近一倍,飞行速度也大幅下降了大约三分之二,原本风驰电掣的探索舰队,现在变成了首尾相连的乌龟大军,艰难地在冰霜地狱中挣扎着。

    幸好他们展开探索之前,早就预料到了今日会出现的问题。

    整整三十艘大船中除了精兵强将之外,携带的主要就是晶石和各种物资,并且每一名修真者,都至少配备了两枚乾坤戒,里面全都塞得满满当当。

    古圣界的乾坤戒技术,自然不会比天元界更加发达。

    这里绝大部分中低阶修真者使用的乾坤戒、乾坤袋之类存储法宝,存储空间也就相当于一个背包,也就是说,除了船舱里的存储空间之外,每人还能额外携带两个大背包的救命之物,如此而已。

    现在,他们还拥有二十六艘灵能飞舟,除了操纵飞舟的御风者之外,还有来自“火凤营”等禁卫军的高手九百七十七人,来自“六大派”的修真者一千零二十六人。

    “灵鹫仙师,请!”

    在当先一艘五牙大舰的甲板上,几名禁卫军和修真者毕恭毕敬将李耀请到了一座怪模怪样的法宝面前。

    那就像是几十根大大小小的铜环嵌套在一起,进行眼花缭乱的旋转。

    而在每一根铜环的轨道上,还有无数闪闪发亮的银色小珠在滚动、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乱响。

    这叫“混天度磁仪”,是古圣界土著在进行长途跋涉时,用来确定方位的法宝。

    在古圣界,度量自己所在的精确坐标,向来是极其头痛的难题。

    古圣界的同步轨道上并没有几百颗卫星组成网络,倘若到了辨认不出东西南北的海上或者不毛之地,究竟该如何精确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在外界,其他古修世界早期,就发明了各种用来观测星星的天文法宝,诸如“观星盘”、“九天仪”等等,通过星星的相对位置变化,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转化,来得知自己所处的经纬度。

    古圣界的悲哀就在于,这里的“星星”,并不是星海之中运行轨道相对固定的恒星,而是古圣界附近,充满辐射,闪闪发亮的洪荒战争残骸。

    这些战争残骸受到恒星、行星和卫星的引力撕扯,偶尔还会互相碰撞,其方位和轨迹是彻底的混乱不堪,根本没有半点参考意义。

    所以,古圣界直到不久之前,才刚刚发明了用测量磁场强度,来确定自己的具体方位的法宝,也才发明了“经纬度”这个概念。

    不过,磁场强度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所以这一定位方式的准确性并不高,只能说聊胜于无。

    李耀早就凭记忆绘制了几幅大致的仙宫方位图,真的只能说是“大致”而已。

    而来自皇家“御天监”几名专攻“天文地理”的修真者,又“吭哧吭哧”地转动“混天度磁仪”两侧的握把,让环环嵌套的铜环呈现出不同的倾斜角度,上面的银球也不断碰来撞去,几人埋头在一起不知道掐指演算了一些什么,最终得出他们此刻所在的方位。

    将此地的坐标和仙宫的坐标连成一线,就成为他们的航线了。

    同样的工作,每天都要重复三次,不断调整航向。

    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磁场紊乱,定位出错,结果要走回头路的情况。

    不过总体而言,在历经了一连串艰苦卓绝的跋涉之后,他们还是一天天距离仙宫更近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